邁克爾·泰卡(Michael Tyka)希望擺脫困境。“這是藝術嗎?”谷歌的藝術家兼軟件工程師Tyka在6月于紐約舉行的佳士得藝術與科技峰會上向觀眾提問。此次活動的主題是“人工智能革命”,泰卡(Tyka)指的是利用人工智能創(chuàng)造的藝術品。
當然,這個問題是口頭上的。他在舞臺兩旁的兩個大屏幕上閃過小便池的圖像,這是馬塞爾·杜尚(Marcel Duchamp)著名而有爭議的雕塑噴泉。觀眾笑了。他說:“顯然可以。”
否則,在峰會上幾乎沒有關于AI藝術的藝術價值的辯論,這吸引了來自技術,藝術和收藏界的玩家。相反,更大的問題集中在這種新形式將在多大程度上破壞行業(yè)。
討論的地點是合適的:2018年10月,紐約佳士得拍賣行以算法生成的打印品令人震驚,總價為432,500美元,是拉法米耶·德貝拉米(La Famille de Belamy)的十九世紀歐洲肖像畫,名為埃德蒙德·貝拉米(Edmond deBelamy),幾乎是其成交價的45倍。高估。這幅法國集體組織Obvious的版畫在拍賣前從未展出或出售過,其銷售震驚了藝術界。
盡管有嗡嗡聲,但藝術界的許多人仍在努力解決幾個未解決的問題。例如:當通過算法創(chuàng)建藝術品時,藝術家是誰?程序員還是計算機?由于許多AI藝術作品都是數(shù)字化的,您如何看待旨在本地存在于互聯(lián)網(wǎng)上并被廣泛共享的作品?確切地說,這種新作品的市場將走向何方?沒有明確的答案。
在德Belamy銷售可能已經(jīng)過去一年的splashiest AI藝術相關的事件,但它不是唯一的一個。3月,蘇富比以51,012美元的價格出售了德國藝術家Mario Klingemann創(chuàng)作的AI視頻裝置,《路人一世的回憶》。去年春天,位于紐約切爾西區(qū)的HG Contemporary畫廊舉辦了它描述為第一場專門針對AI藝術家的個人展覽,展覽“無臉肖像超越時間”,這是AI與創(chuàng)作者Ahmed Elgammal之間的“合作”羅格斯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。
世界各地著名的藝術機構和收藏館都在關注。佳士得教育繼續(xù)教育項目總監(jiān)瑪麗莎·凱耶姆(Marisa Kayyem)表示:“如果我們不僅關注銷售領域,更關注藝術世界正在發(fā)生的事情,這將帶來巨大的動力和機構支持。”“收藏家對此習以為常。”